互联医疗切勿盲目跟风 商业模式需投石问路
随着互联医疗大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其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商机所吸引,互联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更是巨额投资并推出了自己的医疗在线平台。但市场空间终究有限,随着市场饱和的同时,不禁要想想,互联医疗商业模式企业们真的看透了吗?了解了吗?确定不是盲目的跟风吗?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电子商务分会会长龙岩曾表示, 随着竞争格局在不断调整,互联医疗商业模式仍是雾里看花。
用户普及度处于培养期
互联技术有助于均衡地区医疗资源分配差距,提升现有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谈到互联医疗,业内普遍认为,远程医疗、健康数据采集、可穿戴设备、移动健康管理都属于互联健康管理范畴。
由于患者线下就医会遇到就医人多、挂号困难、费用高、抽不出时间做检查等,所以选择使用在线医疗。2014年10月,在线医疗站用户覆盖人数在逐渐增长, 快速问医生 、 寻医问药 、 39健康 、 好大夫在线 、 丁香园 等排名靠前,分别达到1539.8万人、1228.9万人、1143.4 万人、518.6万人,102.1万人。
龙岩表示: 在线医疗效率高,流程少,资源多。 2014年用户对在线医疗认知及使用方面,用户普及度处于培养期,医院拥挤成为患者使用在线医疗的原因。 经过调查,61%的人群听说过在线医疗,而使用过的用户只占27.2%。
App产品用户黏性不够
在手机端开发的App健康管理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场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然而App产量高也在不断地夭折, 要想在市场中处于不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黏性是移动健康管理App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
龙岩举例,以糖护科技为例,其团队和中国的血糖仪品牌三诺生物共同研发了高精度手机血糖仪,并开发了手机客户端App Dnurse糖护士 。糖尿病患者只要通过将0.6微升的血样滴在手机血糖仪上的试纸,仅10秒钟就能精确测出血糖值,并自动记录整理上传到云端。这样产品的用户黏性就很高。
只有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才能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 龙岩表示。
可穿戴设备没有大数据分析
现在有关互联健康管理处在底层,数据收集环节,行业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 龙岩表示。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功能所不同的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覆盖身体的不同部分,基于不同的配对设备而完成不同的功能。2014年可穿戴设备先行者手环满足了用户早期的市场需求,而随着市场认知度提升,手环已经面临缓慢增长甚至倒退,仅仅凭借手表、手环两类穿戴玩家,想做到销量持续增长比较难。
由于缺乏调查研究,目前可穿戴产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不明确。无论如何,可穿戴设备比手机更加贴近我们的身体,既然目前他们的辐射是否有害尚无定论,那么人们应该对可穿戴设备潜在的健康风险引起足够重视。
去年底发布的《2014年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显示,可穿戴设备在3个月内的流失率高达87%,用户黏性差、难以坚持使用是目前健康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最大瓶颈。 由于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所采集的数据不统一,样本量不足,目前尚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 龙岩表示,如此种种互联医疗商业模式仍是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