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光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脱贫攻坚优秀短视频作品展播十五澎湃 [复制链接]

1#

脱贫攻坚

优秀短视频作品展播

春天的相册

在辛丑牛年春节到来之际,云南、广西、甘肃、贵州、宁夏5个新华社分社记者,对刚刚脱贫的贫困村进行回访报道,采访拍摄曾经的贫困户脱贫后第一个春节的家庭故事。

搬出大山迎新春

石元顺的女儿们在贴窗花(2月11日摄)

石元顺的老家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小江村,位于金沙江上游支流小江河边,河谷两侧高山险峻,植被稀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石元顺带着三个女儿挤在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靠在村里打零工维持生计。

年5月,石元顺全家搬到县城附近的以礼街道搬迁新区,入住8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电梯房。年的春节,是他们一家脱贫后在新家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石元顺目前是社区的一名保洁员,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平时还在城里打打零工,三个女儿在离家几百米外的以礼小学上学。

年,会泽县宣布脱贫摘帽。居住在大山深处的10.2万名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家。

石元顺带着孩子们在新家门口贴春联(2月11日摄)

石元顺一家和亲戚们一起吃团圆饭(2月11日摄)

石元顺一家在购买春联(2月10日摄)

石元顺(左一)带着孩子们在农贸市场购买蔬菜(2月10日摄)

傍晚华灯初上的会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无人机照片,1月17日摄)

石元顺在安置小区打扫卫生(2月10日摄)

石元顺一家在购买春联(2月10日摄)

石元顺一家和亲戚们一起吃团圆饭(2月11日摄)

石元顺带着年货回家(2月10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位于荒山峡谷间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小江村(年3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下图为:新建的会泽县以礼街道(年12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石元顺(左)带着孩子在村里查看旧居(3月15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石元顺一家曾经居住的小江村位于一处陡峭的山坡上(年3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下图:石元顺一家如今居住的会泽县以礼街道(年12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爱在千山万弄间

这是韦寒贵和他家的老房子(资料照片)。

“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家也没有如今的好日子!”提起脱贫攻坚工作给家里带来的变化,年刚脱贫、今年45岁的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古感村坡球屯村民韦寒贵感慨良多。

幼年右臂伤残,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4口人,5亩地;妻子血压高,还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儿子读初中,女儿生下来只有2.3斤……年,韦寒贵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帮扶政策开始围绕着这个家庭开展。年,韦寒贵一家顺利脱贫。

韦寒贵说,以前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如今水泥路修到各家门前;以前吃水要去山沟里挑,如今自家装上了自动供水设施;以前烧火靠砍柴和农作物秸秆,如今很多人家用上了燃气灶;以前很多人家住着低矮的房屋甚至是危房,如今村里2层、3层楼房比比皆是;以前教育、医疗是家里最大的负担,如今教育、医疗都有补贴、都有保障。

年前,韦寒贵刚收到元的肉牛养殖奖补金,这是他家参加产业扶贫“联建联养”养殖场的收益。除了肉牛养殖外,韦寒贵家还参加了“七百弄鸡”养殖项目。韦寒贵的妻子韦丽妹获得乡村临时公益性岗位,每月可以拿到元的工资。忙完本职工作,韦丽妹还到附近的沃柑种植场打零工,工作一天可以得到元的收入。

今年的春节,是他们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亲戚朋友们都来韦寒贵的新房子聚餐。韦寒贵希望2岁的女儿长大点,他能够在县城做点小生意,为带病工作的妻子减轻点负担。他说:“有这么多人的帮助,有这么好的扶贫产业,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韦寒贵的妻子韦丽妹带着两个孩子从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菜市场旁经过(2月3日摄)。

韦寒贵一家被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一家银行门前摆放的对联所吸引(2月3日摄)。

韦丽妹在给自家大门贴对联(2月3日摄)。

韦丽妹在准备午饭(2月3日摄)。

韦丽妹在古感村一个沃柑种植场打零工(2月3日摄)。

2月11日,韦寒贵与妻子在准备年夜饭。

2月11日,韦寒贵(中)与亲朋一起举杯庆祝新年。

韦寒贵(右)一家与父亲一起在家门口合影(2月3日摄)。

韦寒贵在自家新房前留影(2月3日摄)。

韦丽妹在打扫自家客厅(2月3日摄)。

韦寒贵一家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采购年货(2月3日摄)。

走出山沟沟坦途在脚下

2月11日,张俊明(右三)一家人在滨河家园移民村的家里合影。

今年55岁的张俊明曾经生活在山大沟深的西海固山区——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红白阳镇。年轻时的一场意外让张俊明双腿落下残疾,他不能像村里的壮年人一样外出打工,仅靠广种薄收的贫瘠土地维持生活,加之吃水和交通的不便,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

年,在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的推进下,张俊明举家离开这个世代生活的小山村,迁到黄河之滨的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移民村。平坦的乡村道路、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各项脱贫政策的扶持,让张俊明脚下的路变得平坦宽阔,也重新燃起他对未来的希望。

搬迁8年来,张俊明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个儿子目前在银川市打工,儿媳在家附近的针织厂做产业工人,老两口有公益岗位的工资补贴家用。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吃水更不用花大价钱用驴驮,日子越过越红火。

拼版照片:上图为年6月15日拍摄的移民迁出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红白阳镇的黄土高原地貌;下图为年6月22日拍摄的移民迁入地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移民新居面貌。

2月11日,张俊明在滨河家园移民村的家中与家人打扑克。

2月11日,张俊明准备骑着电动三轮车去滨河家园移民村的集市采购物品。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移民村(无人机照片,年2月11日摄)。

2月11日拍摄的张俊明一家人的午饭。

2月11日,张俊明(右一)在滨河家园移民村的集市上购买水果。

2月11日,张俊明的儿媳在滨河家园移民村家中厨房里为家人准备午饭。

2月11日,张俊明在滨河家园移民村的家中翻看手机,准备网购一些家庭用品。

张俊明拄着双拐走在固原市彭阳县红白阳镇沟壑纵横的旱塬上(年6月15日摄)。

张俊明(中)一家人在固原市彭阳县红白阳镇自家的院子里合影(年6月15日摄)。

乌蒙山区苗族脱贫户的红火新生活

2月11日,苗族村民马雍与妻子黄国琴一起在新居前合影。

位于乌蒙山区腹地的毕节市纳雍县是贵州最后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樱桃、茶叶、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土鸡、肉牛等养殖产业,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5.39亿元,比年增加16.56亿元。年,纳雍县共有户人实现脱贫。

苗族村民马雍的家位于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曾经是镇里的贫困户。为了脱贫,马雍积极参与当地特色农产品玛瑙红樱桃的种植,经过努力,他家目前已种植樱桃树一百多棵,年家庭年收入增加5万余元,于当年10月顺利脱贫。

在马雍家里,他展示了这几年获得的各种政策扶持。年,他获得政府危房改造补贴住进了新房,接着又陆续获得了子女的教育补贴、基本医疗补贴和种植樱桃树的产业补贴。年10月20日,当“光荣脱贫告知书”送到马雍手上时,他热泪盈眶。马雍说:“政府政策这么好,个人必须加倍努力,一定要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脱贫之后的第一个春节,马雍与妻子黄国琴叫上亲戚,一起跳起芦笙舞,共同庆祝告别贫困。春节之后,马雍还打算扩大樱桃种植规模,将日子越过越好。

百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

拼版图片:上图为年11月6日拍摄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一景;下图为年2月11日拍摄的坪子社区一景(无人机照片)。

拼版图片:上图为年11月6日拍摄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泥泞的乡村道路;下图为村民在坪子社区通村公路上行走(年2月11日摄)。

2月11日,苗族村民马雍全家在年夜饭开始前照全家福。

2月11日,苗族村民马雍在摆放年夜饭。

2月11日,苗族村民马雍的妻子黄国琴在展示做好的腊肉。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载着妻子黄国琴去镇上购买年货。

2月11日,苗族村民马雍(右五)与妻子黄国琴(左五)在年夜饭上与大家干杯。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与妻子黄国琴在镇上购买年货。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在新房子门口展示旧宅的图片。年11月,马雍获得农村危房改造补贴建造并搬入新居。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与妻子黄国琴展示做好的糍粑。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在家中贴窗花。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喂妻子黄国琴吃刚做好的糍粑。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前)在打糍粑。

2月11日,苗族村民马雍全家一起庆祝农历新年(无人机照片)。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在检查自己栽种的樱桃树的生长情况。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与妻子黄国琴准备制作糍粑。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在家中贴春联。

2月10日,苗族村民马雍在家中蒸糯米饭准备制作糍粑。

脱贫户朱惠平一家的“天地”之变

朱惠平骑着电动三轮车从朱家涧移民新村驶出,准备去大棚摘菜(2月3日摄)。

一年多前,从朱惠平家门口到最近的公路,需要走一个多小时。这样的状态,年7月搬家后便结束了。

朱惠平家所在的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曾是深度贫困村。过去,全村户人分散住在大山深处10多个山头的窑洞里,环境恶劣,村里没有公路,只有勉强能让驴车或者三轮车通行的土路。

为了彻底摆脱贫困,当地将朱家涧村列为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年,朱惠平和乡亲们搬进了新楼房,从崎岖山路的“天上”,搬到了交通便捷的“地上”。年,朱家涧村整村脱贫。为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在天津市武清区的对口帮扶下,朱家涧村建成日光温室13座,钢架大棚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技术部门还选派技术人员长期驻村,手把手教村民种瓜务农。

有了政府的扶持,加上不怕苦、肯钻研,年,朱惠平依靠种菜纯收入五六万元。

如今,朱惠平一家在崭新的楼房里迎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今年我想扩大种植规模,考个驾照,再买辆车,这样冬天送菜就不冷了。”朱惠平说。“希望儿子能谈个对象,女儿考上理想的大学!”妻子李海玲接着说。

小山村从“天上”搬到了“地上”,朱惠平说,自己家的生活从“地上”飞到了“天上”。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朱惠平在过去居住的窑洞前讲述脱贫前的生活(2月3日摄);下图:朱惠平在新家中准备迎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2月3日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之前所在大山的地貌(2月3日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无人机照片);下图: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后新建成的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年3月20日新华社记者陈斌摄,无人机照片)。

妻子李海玲和朱惠平一起在自家的蔬菜大棚内劳作(2月2日摄)。

朱惠平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采摘蔬菜(2月2日摄)。

朱惠平(左)和一名村民商量春节舞龙舞狮的细节(2月3日摄)。

妻子李海玲在家中制作面点(2月4日摄)。

朱惠平(前右)组织村民进行舞龙舞狮彩排,迎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2月3日摄)。

朱惠平在农村年货市场上挑选对联(2月3日摄)。

朱惠平(右一)和女儿在农村年货市场上置办年货(2月3日摄)。

妻子李海玲在家中炸油饼准备迎接春节(2月4日摄)。

朱惠平(左一)和妻子女儿在家中吃饭(2月3日摄)。

朱惠平和妻子一起贴窗花(2月3日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朱惠平家过去在大山深处居住的窑洞(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下图:朱惠平家现在居住的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楼房(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

朱惠平一大早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县城给超市送菜(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

朱惠平一大早给县城一家超市的仓库送菜(2月3日摄)。

朱家涧村的村民进行舞龙舞狮彩排,迎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2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

妻子李海玲在家中制作面点(2月4日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年春节前,朱惠平(中)和妻子李海玲(左)、女儿朱彤在居住的窑洞门口合影(年2月1日摄)。下图:朱惠平(左二)和妻子李海玲(右二)、女儿朱彤(右一)、儿子朱春浩在新房里拍全家福,庆祝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2月11日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在搬下山之前,朱惠平家和亲戚们在窑洞聚餐庆祝搬迁(年7月28日摄)。右图:亲戚在朱惠平家的新房子吃除夕团圆饭,庆祝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2月11日摄)。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脱贫攻坚优秀短视频作品展播(十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