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光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还不曾是个ldquo熊孩子rdq [复制链接]

1#

谁还不曾是个“熊孩子”?

年初二,回娘家。

母亲搬出一大抱相册,我们一起翻看不同时期的老照片。看到每个人曾经的样子,感觉非常温馨。年轻时的父母亲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黑白照片(原本有很多),我不禁感慨:“谁能料到,我这么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好人竟然也曾经是个熊孩子,毁了那么多珍贵的照片!”母亲宽容地笑了笑,说不记得是哪个孩子干的了。哥哥说:“那么多照片,真是太可惜了!”

是这样的,小时候的某一天(这件事我能记得,故当时应该超过五六岁了),我和兄弟姐妹中的某一个(刚才表示遗憾的哥哥已经可以排除,弟弟比我小,应该也不是,大概率是比我大不到两岁的姐姐),在家里翻看照片,照片上的亲爹亲娘是自己家人,肯定要保护,与他们合影的那些是“外人”,总得有点表示才能表现出“内外有别”吧?于是——我们一拍即合,竟然拿出钢笔,把所有照片中除了父母以外的人都进行了涂鸦!涂鸦的方式主要是给那些“外人”画眼镜和胡子,或许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图案……后来呢,听母亲说,那些照片是没法看了,只好都扔掉了。而干了这事的我们,好像也没有挨揍。我马上在家人群里向留在外地过年的姐姐进行了求证,果然,合谋——更有可能是主谋——是她!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想到这件事,我非常遗憾:父母亲年轻时单独拍的照片很少,集体合影却很多,让我和姐姐这么一搞,他们留下的青春印记就难以追寻了。我怎么就那么熊呢?

办公室阳台上,刘老师养了几十盆多肉,下了课我们经常过去欣赏,看着那些萌萌的小盆栽,心情顿时放松下来。最萌的那盆我们叫它“胖娃娃”(大名好像叫“桃蛋蛋”)的多肉,真像小孩子的胖脸蛋儿,看着就想伸手去捏一捏。有一天,刘老师忽然心疼地喊起来:“谁把我多肉的叶子给掐了!”我们都跑过去看,果然,胖娃娃肥厚的叶片上出现了一个个深深的指甲印。根据指甲印的大小,Lily判断“肇事者”应该是她的儿子。大家都觉得有理,他最近经常跑到阳台去玩儿,八九岁的小男孩,正是好奇的年龄,胖娃娃那又肥又厚的叶片本身对人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仿佛上面写着“快来掐我”几个字。知子莫如母,Lily家的娃很快就承认了“作案事实”。刘老师对熊孩子表示深深的理解:谁让胖娃娃长了一张欠掐的脸呢?小朋友伸手触碰表示友好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原谅。

我儿子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大家都没注意的情况下用手捏了点着的蚊香头,大拇指和食指肚立刻被烫出了大大的燎泡,疼得他哇哇大哭。这事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在烫伤好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拇指和食指都翘得高高的,随时保持着烫伤期间的自我保护状态。

七岁时的儿子还干了一件危险的事,他叔叔家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放在床上,他竟然在大人不知道的时候往宝宝嘴里塞了一个橘子瓣!如果宝宝不小心吞咽下去,后果不敢想象。

至于熊孩子玩火玩电放鞭炮等造成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事件也常常见诸媒体,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仔细分析,熊孩子搞事情的时候大多并无恶意,纯属好奇心使然。

对于“熊孩子”这个有着强烈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破坏欲(创造性)的物种来说,家长们首先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尽情释放天性,自由创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动脑动手,大胆实践。(我想,如果当年我家里有地方自由涂鸦,那些照片会不会幸免于难?)

还要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防患于未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明白,必要时可以让孩子吃点小苦头。我儿子手烫伤之后对火有了防范心,再也不去触碰。

除此之外,就是严防死守,看好喽!监护人要随时保持警惕,尽最大可能使孩子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

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家有熊孩子的,快去看看,他们又在做啥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