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www.zggylt.com/文/百川
为啥,写这么一篇文章呢?
Em,em,em,因为它就是公号的定位——就是这个公号是干什么的,能为读者提供什么?
自从开通公号以来,定位一直是心中的一个头等大事,绞尽脑汁都没有怎么想出来,真是痛苦!
一历史细节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是一个专业问题。那就得使用历史学实证研究方法解决。
梁惠丽认为,历史细节即“组成历史事实的一系列具体的环节或情节中,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具体、形象、典型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或元素。”
——梁惠丽:《论历史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载于《山西师大学报》,年第11期。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认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
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叶小兵:《细节的重要》,载于《历史教学》,年第9期。
所以,综合来讲,小编认为,历史细节是历史史事中有益于学生/读者体悟历史魅力、突出历史特征的典型、具体、细小环节的部分。
按内容分类:
历史人物细节——体现人物心理活动、性格特点的外貌特征、典型事迹的刻画和描述,包括外表细节、生活(衣食住行)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行为细节、背景细节、他人看法细节7个方面;
历史情景细节——可以“重现”历史场景的具体环节;
文化作品细节——体现作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的点。
——沈利剑:《惯于细处润春泥——论历史细节在课堂中的运用》,载于《文学教育》(中旬版),年第5期。
按照呈现方式分类:
其一,文字型细节——如口述史料、日记、文献等载体。
其二,非文字型细节——如图片、文物(如壁画)等载体。
文字型细节:
例1“抗日战争”历史人物细节
材料一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部队北上路过汉口时,他曾与家人短暂也是最后的相聚。他对儿女们说,我爱你们,但是更爱国家。如果国家亡了,你们就没有好日子了。我没有钱,如果我死了,你们就进国家设立的遗族学校去读书。”
——王树增:《抗日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例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历史情景细节
材料一买分期的概念越来越普遍,从年到年,分期付款类的消费增加了%。到年,美国60%的汽车、大型电器和钢琴都是靠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
——《仅仅是昨天》
材料二清洁工停下了手中的活,两眼紧盯着自动报价机……一个能说会道的股市评论员正在讲述一个打杂工在股市里赚了20多万、一名护士用病人给的小费赚了3万。
——《仅仅是昨天》
非文字型细节:
例1清朝前期繁荣的商业文化作品细节
图一前门街市图(局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供图)
图二盛世滋生图(别称:姑苏繁华图)(局部)艺文通(供图)
图三盛世滋生图(别称:姑苏繁华图)(局部)艺文通(供图)
《盛世滋生图》呈现的是18世纪苏州阊门商业繁茂的景象。
粗略估计,全画共有人物1.2万余人,房屋建筑约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竹筏等近多条,各种商号招牌余块,涵盖了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丝绸等50多个手工行业。
除了经营本地土产,店铺里所经营的更多是来自外地的名产,有些甚至来自国外,真是“山海所产之珍奇,国外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
——艺文通(略有删改)
例2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货币形制
图四从左到右: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币、魏国布币、楚国十二朱三孔布币、楚国蚁鼻钱、齐国齐造邦长大刀币、秦方孔半两钱、楚国卢金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上册)
都“白嫖”(意思是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用的)了余字了,朋友们有没有感受到“历史细节”特别有趣、有内涵呢?
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指出,利用历史细节,可以把逝去的历史重现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正如具有黄金比例身材的胖哥、胖妹)——咦!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真实、可爱!
二无可厚非的“缺儿”——聊聊公号定位是怎么来的?
高中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并不是打心眼儿里厌恶历史。
相反对历史,尤其是注重历史细节描写的书籍(沈志华:《大国沧桑十讲:沈志华演讲录》)或者影视节目(纪实电影《八佰》、《百家讲坛》)非常有兴趣。
原本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历史被抽掉了细节后,许多内容被提炼、被浓缩为不能再浓缩的精华了,全是言简意赅、干瘪瘪、苍白无力的文字堆砌,使历史最终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夺人心魄的生命力!
陈艳秋认为,历史细节缺失的主要缘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考压力。……许多教师课堂上只讲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了“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统一模式框架,历史的魅力与灵性无从谈起。……家长、社会大众以及学生只看得见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根”是最真实的写照。
其次,历史授课时间短。
最后,知识涉及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重要板块……知识点囊括古今中外……部分知识呈现“难、繁、偏、旧”现象……有限课时+海量内容,历史细节被抽离,变成了失去灵魂的骨架。
——陈艳秋:《历史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略有删改),西华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6月。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指出,“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这样不是在给学生增长知识,而是灌输政治意识。”
——沈志华:我们的教科书忽视基本史实[EB/OL].(-05-20)
举例言之:
从现版高中教科书来看,一般来讲,封闭性或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然而美国历史学者许倬云先生却指出,“一种重商性农业……可以进行某种市场投机……活跃的交易是以政治秩序的稳定为依托的”“就像海葵一样,重商性农业在安全时就膨胀,在危险时就收缩……市场导向的经济行为……在无法利用市场时,农民……采取较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重商性的农业社会中分散的聚居地(村落、乡镇)似乎是通过一种树状结构与市场体系相联结……交易是在两个圈子里进行的,一个是方圆两百公里的大圈子,另一个是方圆五十公里的小圈子。城市、集镇、小市场、路边市场……农民可在一年中数次卖出和买进粮食,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赚钱。……农户自产酱(菜)、醋、酒、丝绸(制品)、药材、鞋……既可家用,亦可出售。……种植经济作物是为了赚钱,如种葫芦不仅是为了制瓢、饲料,亦是为了做蜡烛。……公元前1世纪,已有许多地方特产,如燕地栗子、安邑枣子、江陵桔子、齐鲁桑树、渭河河谷竹子——是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的产品。……个体农户卷入甚为庞大的经济(市场)网络格局与普遍所认为的——那种由无数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农户家庭细胞所构成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图景相去甚远。”
——许倬云著程农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第-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删改)
小农经济之商品性“开放”特性正是由“农民努力使家庭资源利用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与收入最大化”(经营活动行为准则)之内在经济机制所致。
——林刚:《小农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年第4期,第1-25页。
换言之,小农经济尽管封闭、自给自足,但亦不可“选择性”(政治性结论?)地忽略其“重商性”、“开放性”之特征。
由此可知,忽视基本史实,注重政治性的结论是现版教材缺陷之一。然而,也需要反过来理解,局限于多种原因,虽然历史细节不可或缺,但教材所“缺”亦无可厚非。
实际上,历史好比讲故事——细节的架构不可忽视,亦不可或缺。只有抠细节,才能建构接近历史~zhenxiang的完整画面——在细节增多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是客观准确的。
举例言之,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故事都很精彩,而学生自己也能得出结论:比如中国分裂就会混乱,统一就兴旺发达。
——沈志华:我们的教科书忽视基本史实[EB/OL].(-05-20)
所以,基于教材历史细节的缺失分析,小编认为广泛搜罗历史学学术研究成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求同存异,深扒历史人物、历史情景、文化作品背后的历史细节是大有可为的,也正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因此,深扒历史细节,历史就不再是没有血肉的骷髅!——这就是公号的定位。
三小结
总而言之,只有抠细节,分析事实、经过,才能架构历史过程——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有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应适时、适度地运用史研成果,深扒历史细节——呈现“细小环节”的历史史实,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前提下形成认同的事实判断——从而为多元分歧的价值评判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深扒历史细节,历史就不再是没有血肉的骷髅!——这就是公号的定位。
由此,希望可以带给你不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历史原状,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以至“读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之化境!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指出,“历史就是你走过的道路,给你记录下来。如果你连自己走过的是条什么道路都不清楚,你往后怎么走?真实的历史才能真正给你教育、教训,给你经验,让去判断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人们都说,历史是面镜子……你来照镜子,我给你做一面哈哈镜,照出来就变形了,那还怎么正衣冠,知兴衰。镜子越接近于真实,取得的经验教训也就越接近于真实。”
——据沈志华接受山东电台经济频道“小凤直播室”栏目记者采访录音整理。转引自赵利剑:《高中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载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年8月,第29卷第4期。
Em,em,em,难题又来了,公号的名称、简介,这、这、这,是一个头痛的事儿!
——为啥?
——书读少了,没有灵感!
所以,近期把书本捡起来啦!
图五《大国沧桑十讲:沈志华演讲录》(来源于京东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