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无论处于何种年龄阶段或职业,都能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而同样地,女性的力量绝不仅仅停留在工作上。正如英国的独立杂志《thegentlewoman》中所表达的理念:一个女性的“酷”,应该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为了将女性们的“酷”更全面地展示,杂志内并没有过多的讲述时髦的服装和妆容,而是通过采访现实中“乘风破浪”的酷姐姐们,呈现出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创刊十年,
“女性”从来不被定义
年,以女性为目标读者的《thegentlewoman》在伦敦问世并正式发行,从第一期开始就将“卓越女性”的标签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首次亮相杂志封面的人物既不是时装周上的顶级名模,也不是正在宣传新电影的好莱坞巨星,而是英国设计师、时任Céline的创意总监PhoebePhilo。
PhoebePhilo
杂志中没有过多的潮流风向内容,也没有花里胡哨的时尚大片,有的只是占据了中心位置的PhoebePhilo黑白肖像,相片既没有刻意的布景和打光,也没有过度修饰,仍保留着人物肌肤的瑕疵和皱纹。同时配以简洁的文字,让读者了解到这位传奇人物褪去光环下的生活。
《thegentlewoman》
从第一期开始,《thegentlewoman》便将杂志风格精准的定位在“女性真实之美”,它并不以介绍及销售产品为目标,而是以简单的设计和引人入胜的文字来吸引读者走入并了解不同女性的生活状态。
《thegentlewoman》
这些被采访并刊登上杂志的女性各不相同,有的是声名大噪的艺术家、音乐人,有的是专研低调的小说家、运动员,但她们的故事都不应该只停留在聚光灯下,而是值得被更好的发掘和平等的对待。因此,《thegentlewoman》潜心出发,向世界宣告:女性,从来不被定义,我就是自己最好的诠释。
半年“磨”一刊
记录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
“男性之间的沟通与女性之间的沟通差异很大。我们需要去创造一种声音,用编辑的思路,让女性真正地交流,就像她们在生活中那样。”为了更好的聆听女性真正的声音,《thegentlewoman》出版人特邀了出版界以“理智”闻名的PennyMartin作为杂志主编。
PennyMartin
作为半年刊,《thegentlewoman》一年只发行两期,因此留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跟进采访对象,让这十几页的文字内容在一天天中沉淀、升华。而杂志对细节上的痴迷程度也足以令读者叹为观止,编辑团队可以不惜每天专注工作15个小时,只为了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时是参考阅读、有趣的内幕,或是人物作品集等等。这种种“用功”,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直观的贴近被采访女性的生活。
PennyMartin曾经说过:“我欣赏有意思的女性,我对于性格本身感兴趣。”因此呈现在杂志里的“女强人”们,并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和寻常人般有着喜怒哀乐的一面。
如《thegentlewoman》年春夏刊的封面人物碧昂丝,脱去歌手和巨星的身份,她其实还是一位母亲和商人,她有着三个可爱的孩子,也担任着ParkwoodEntertainmen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使拥有如此多的的身份和粉丝群众,在面对众多采访和社交时,这个经历丰富的女人仍然会感到害羞,因为她认为:交际是一件十分有挑战性的事情。
《thegentlewoman》
与此同时,以《阿黛尔的生活》这部电影而声名大振的阿黛尔,似乎从开始就被打上了“性感尤物”的烙印,但与这种固有印象不同的是,她在《thegentlewoman》中表明:“我想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从杂志内容中可以看出,阿黛尔的家庭很富裕,但幼年期的父母离异,造就了她敏感的性格,甚至在校园时期也时长感到与世相隔,这恰恰使电影中这个叛逆、个性的角色得到更美好的诠释,因为她就是在表达她自己。
离开镜头下的她们,并不是完美的,她们有成功的光辉,也有不被看到的苦恼。抛开层层的武装,《thegentlewoman》中的女性也许和大众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但这种并不完美的一面反而显得更为真实。而正是通过这些优秀的、普通的,甚至是糟糕的一面,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让读者能够发自内心的产生共鸣并接纳自己的每一面貌。
“卓越女性”是现代社交媒体上令大多数人追逐和推崇的一种女性风格,她们的魅力在于“有事业、善思考、高情商”。《thegentlewoman》正是将这种女性的形象更丰满地表达出来,让大众看到现代主义的女性立场以及她们内心的想法和思考。
方所(Fangsuo)
广州太古汇MU层35铺
在纸媒式微、新媒体崛起的今日,《thegentlewoman》一直在“逆风而上”,并坚持着以大量文字和简约图片的排版风格直到今天。而这十年间,也让读者可以通过杂志内容来了解到“女强人们”背后精彩的生活,让我们由衷感叹:“她太酷了,我也想像她那样。”,这也许就是《thegentlewoman》想要传递给每一位女性的观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