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婆婆生日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发了给她选金项链的事儿,就有莎迷找我聊天,觉得处理和父母、公婆的关系是很大的难题。两代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造成了巨大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的分歧,我和米奇刚结婚那会儿,也确实有过同样的困境。
我婆婆是对家人要求比较严格的那种“一家之主型”,她做了几十年的小学老师,小时候,米奇每天六点半必须起床,放学后妈妈会敦促他吃饭、练字、做作业,还会不时溜进房间检查他有没有开小差。记得那时候厂区的孩子都喜欢去附近的村子里玩,村里有一条小河,每次米奇去小河边玩都提心吊胆,还必须得在妈妈下班之前赶回去,把裤子烘干,如果被发现裤子湿了,就得挨一顿揍。
我们的父母都成长于物资匮乏的年代,也没有条件提高认知水平和情绪管理能力、形成豁达的生活价值观,因此没能给到孩子充分包容的环境,这是他们一生的遗憾,也是我们80年代的人到了中年处理不好和父母关系的症结所在。
不过今天咱们聊“和父母的关系”这件事,并不是让大家去翻原生家庭的旧账,而是想分享我和米奇通过大量的学习,也在自己有了两个孩子后,开始慢慢理解了父母,打开了两代人之间的沟壑和心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降落在自己的星球上,父母那代人也同样有能力去学习尊重、尝试接纳、理解边界,时代欠他们的理念,都有方法可以补回来。
分开住是小家庭独立的开始回想起来我和婆婆最大的冲突就是刚结婚那会儿住在一起的日子发生的。我年轻时是比较大大咧咧的性格,吃早餐剩一口,看电视磕磕瓜子,也不会很频繁搞卫生,这一切都变成了老年人看不顺眼的唠叨。
有时候我和米奇加班或出去玩回来晚了点得蹑手蹑脚,但总是逃不过睡眠很浅的婆婆,第二天她会像训小学生一样训斥我们......我是个怕冲突的人,那阵子感觉压力到了极限,似乎也想不到办法在婆婆的期望和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平衡。有时下班后,我们会在外面放松两小时才回家。
后来是米奇出马撒了个谎,说有医生朋友建议我们和老人分开住有利于怀上孩子,婆婆一直想有个孙子,很快就同意了。
开始“小家庭”生活的那一天,我在自己的床上躺成大字,大叫一声:终于自由了!
从此,我们可以想多晚回家就多晚回家,可以约朋友来家里吃饭聊天,小家里的“自己”和父母面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小到吃喝,大到金钱,自由自在地倾听内心的声音,不再受到任何其他人的影响。同时,在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服、搞卫生的过程里,也更理解和感激婆婆之前对我们的照顾和付出,明白了自由和责任永远是同时并存。
或许和长辈的关系就是这样,距离近了,很多东西看不清,距离远了反而能更懂得珍惜、节制和尊重。
直到现在,我和婆婆之间都没什么矛盾,她会逢人赞我经常给她买礼物、定期去看她,孩子假期时,也会在奶奶那呆上一阵。
《同理心》中有一句话是,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个人边界都是重要且必要的。两代人关系要轻松,适宜的温度和适当的距离是关键。
理解老人,且找到好的沟通切入口你们的爸妈会不会也有这些情况:
身体不好,三高还熬夜打牌,一坐就是一天;
给他们钱不会花,要么就是大鱼大肉宴客,要么就是狂吃剩菜;
带他们逛街,什么都嫌贵,什么都不买,却在电视购物上买一大堆保健品;
还成天把精力放在我们的小家庭上,有时候吃着吃着饭,父母钥匙咔嚓一声进来了;
孩子一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就没了规矩,一天能吃三个雪糕、几盒巧克力......
说起父母让人多不省心,我们都能说上三天三夜,但每次关于两代人生活理念分歧的讨论,都是以双方不愉快而结束,不久再重复一次不愉快。
我爸妈和婆婆来深圳生活后在饮食上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保持着湖南风格的重口,我每次去他们那吃饭都要反反复复地说,年纪大了要少放油盐,保持清淡饮食,改用橄榄油炒菜,要不然没几年就会心脑血管疾病缠身。记得有一次把我爸说得很生气,他发脾气说自己这么大年纪,吃个饭还要被限制,橄榄油也根本不合中国人胃口。
我突然在这种唠叨和爸爸的反应里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想到了父母为了让我长高强迫我多吃饭、吃水煮鸡蛋、多喝牛奶的场景,或许,爸爸这时也是和我少年时一样痛苦吧。我也因此意识到如果不能先理解他们,找到好的方法让观念根深蒂固的老人发自内心接受更好的生活方式,是没办法让他们看到健康生活的益处的。
后来我和米奇特意请营养学专家到家里来,基于湖南人的饮食习惯从专业角度给全家上课,权威人士科学地讲解了饮食和身体的原理,同时制定了适合老人家的过渡方案,父母和婆婆被震慑了,到现在他们都会自觉吃得很清淡,体重减了不少,医院。
帮助老人拥有自己的生活我有个朋友情商挺高,她和婆婆感情特别好,后来聊起来才知道从谈恋爱起她就开始带婆婆逛街、吃饭,随着感情一点点增进,婆婆越来越愿意听她的话,她就进一步引导老人家去接触瑜伽课、跳舞、登山......
就这样,她婆婆的朋友越来越多,最近还去上了老年大学,老年人一旦注意力在自己身上,就懒得管年轻人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随着子女各自成年成家,老人其实面临了我们这个年纪没办法想象的孤独。在日剧《卖房子的女人》里有句台词:“被孤独逼疯,也说不定”,剧中一个老人想换套大房子和儿女同住被儿女拒绝了,老人特别落寞,便不想换了,销售顾问出了个好主意,建议他买一栋有十多间公寓的楼,自己住其中一间,其余的出租,“每天跟来来去去的租客相处,您就不孤独了。”
我爸也一度跟上班一样每天准时来我家,感觉除了我家他也没地方可去。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特意腾出好长一段时间和他一起寻找他真正感兴趣的事去学习,帮他找到成就感。
他喜欢养鸡种菜,我就承包了一个小农庄,让他有地方可以实践,我们全家也因此吃上不打农药的有机蔬菜水果;我还给他报了园艺培训,他学完后负责了公司的绿植打理,一些很难养的多肉等植物在他的照顾下欣欣向荣;他觉得一个人出去旅游麻烦,我就提前研究好,给他报靠谱的旅行团。爸爸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现在只有周末有空才来一下我们家,连气色都好了不少。其实父母的学习能力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我前阵子还跟爸爸聊天说,世界上就没有所谓的“老人”,只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和热情的人才是真的老去了。而推动老人建立信心和热情的关键,仅仅是我们的一点耐心。就像小时候,父母会教我们怎么拿筷子,怎么认字,怎么学一门特长,现在轮到我们教爸妈如何去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了。我们可以教他们用智能手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