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光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即将结束,推荐你26本知乎
TUhjnbcbe - 2021/2/27 20:59:00

题图:Pxls

年我的阅读书单

知友:马伯庸(+赞,作家,文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现在时间流速太快,总觉得年书单刚刚搁笔,又要开始做年的阅读总结了。

经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你忘了时间的流逝,少年时展卷方览,恍然抬头,额顶已多了几条皱纹,可见读书实在是一件挺吓人的事。

但反过来一想,如果不读书,无法抽身世外、神游太虚,你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时光洪流在冲刷着身体,眼睁睁看着它衰朽,岂不是一件更可怕的事。

所以,还是偶尔读读书吧。

开列之前,少不得再絮叨两句。这份书单不是推荐,我之肥肉,彼之毒药,这世界上存在着千奇百怪的阅读嗜好,我还没自大到可以去左右别人的品味,读者们也没谦逊到照单全收。准确地说,这是我在年阅读到的十本很有特点、值得说一说的书,它们有新有旧,并非全是年出版的新书。

排名不分先后。

1.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

谈到石黑一雄,并不是因为这位最近得了诺贝尔奖——人家的声望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不是得奖之后才横空出世。

谈到这本《被埋葬的巨人》,也不是因为这是他最新的一部长篇著作——事实上,比起《长日将尽》、《上海孤儿》、《别让我走》这些声名远播的作品,这本年写的《被埋葬的巨人》,大家谈论得并不算多。

但我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创作手法,是用真实历史去阐释民间故事,再附着上一层政治隐喻,这种处理让故事的质感极富层次,可以咀嚼出几重味道。

故事的背景,是在亚瑟王治世很久之后,萨克逊人和不列颠人一起和平共处,只是平原和山区偶尔会升起迷雾,让大家记忆消失。一对老夫妇为了寻找被遗忘的儿子,踏上了漫长的旅途,还遇到了一个萨克逊武士。

这支队伍很快发现,元凶是一条叫魁瑞格的巨龙,它喷出遗忘之雾,让所有人的记忆变得模糊。他们正打算屠龙,可亚瑟王的侄子高文却挡在前方,昔日的圆桌骑士竟然成了巨龙的守护者……

原来不列颠人和萨克逊人之间的血仇无法化解,亚瑟王利用巨龙的迷雾让双方遗忘过去争端,活在当下。圆桌骑士负责守护巨龙,不允许萨克逊人恢复记忆,挑战新的战争。

一个好端端的屠龙奇幻故事,读着读着,就成了沉重的寓言。

石黑一雄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古老的民间传说、血淋淋的真实历史和冷酷的政治隐喻之间,让三者纠葛在一起,无法分离。你没办法指出哪一段是传说,哪一句是隐喻,作者的用心隐藏在氛围而不是文字机巧中。你必须要跟随那一对老夫妇前行,与之共情,才能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外面的迷幻色彩,看到它森冷的灰色内核——那是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永恒母题。

2.乔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阴身》

这是17年的布克奖——现在得叫英仕曼布克了——获奖作品,作者是美国作家GorgSaundrs。他的作品我之前读过一点,但都是短篇,这是他第一次写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就拿下布克奖,实在不得了。

Bardo是佛教名词「中阴身」的藏语写法,指人死后到转世前的那一段状态。我最初翻开这本书,就是好奇「林肯」和「中阴身」这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人和名词怎么混搭到一起去。

这部小说的情节支点,基于一个极简单的历史细节:林肯总统的小儿子威利不幸夭折,林肯不耐悲恸,多次夜访墓地。

当作者把「中阴身」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加到林肯身上时,可以想见接下来的事:因为他对威利的怀念,引来了一大堆处于中阴状态、拒绝相信自己死去的死魂灵。那些鬼魂拒绝承认自己死去,只说自己是病躯(Sickform),把棺材叫病匣(sickbox)。

阅读这部小说最大的挑战,是它的叙事方式。它完全没按常理展开,而是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同时代的人撰写的回忆录摘抄,你一言,我一语,用数量惊人的引用拼凑出叙事,令人眼花缭乱。(后来我查资料时发现,作者承认很多回忆录都是杜撰的……)

另外一部分则完全是剧本风格,由各种鬼魂的对话组成。而且这种对话还不光是主观对话,讲话者时不时会被作者上身,把来自客观视角的旁白和动作描述直接搁对话里讲出来。

技法上固然耳目一新,但读者读起来却……反正我第一次读过去十几页还是一头雾水,返回去重读,如是者三,才算是摸到点阅读这本书的门道。

我读的英文文学作品不多,不知道这种实验性质的玩法是不是桑德斯首创。反正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有这种阅读体验,颇为震撼。初时迷惑踟蹰,一旦你接受了它的叙事节奏,就会一个猛子扎进去,沉浸在那个阴阳世界里去。

写生死相隔的人很多,写生死转换的也不少,桑德斯从「中阴」这么一个介于生死之间的蒙昧状态切入,硬造出一块暧昧空间来探讨两者的奇妙关系,算得上独辟蹊径。

其晦涩的叙事技巧,并不能掩盖隐藏其中的丰沛情绪。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陪着媳妇在东京逛街。她在充斥粉红颜色的少女之路逛得不亦乐乎,我蹲在店铺门口边读边等待,正好读到林肯和小儿子威利的鬼魂相遇那一刻。

林肯打开棺材,抱住小威利的尸体,小威利的魂灵回到尸体里,像平常那样依偎在父亲怀里。小威利不知自己已经死,还像往常一样去拥抱父亲,可父亲却看不到他。这段真是把我给看哭了,大老爷们蹲在池袋大街上,眼泪吧嗒吧嗒掉。

只要你能受得了它的实验性结构,《林肯在中阴身》是一部很值得冒险一读的作品,未必会觉得好看,至少你会感受到阅读其他小说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本书目前只有英文版,不过据说中文版也快出了,为翻译掬一把同情的泪。

3.凯文·伯明翰《最危险的书:为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所作的斗争》

这是一本讲述一本书的书。

此前我看过《无人读过的书》,讲的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流传经历;也看过《一本最危险的书》,讲的是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如何在两千年里颠沛流离,如何被希特勒用做政治宣传。不过前者是纯粹的版本学考证,后者更像是借书之名来讲政治史。

《最危险的书》的写法,恰好介于两者之间。这本书的主角是那本出了名难懂的名著《尤利西斯》。

不用着急把页面往下拉,无论你读过《尤利西斯》与否,都不影响读这本书。

此书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聚焦在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身上,讲他创作的源起,讲他的游荡生活,讲他的情感,甚至细致地描绘医生给他做眼科手术的细节。

坦率来说,这部分并不好看,就像我当年阅读《尤利西斯》一样,理性上在努力探寻其中的精妙,可感性上实在喜欢不起来,阅读的使命感大于愉悦感

但另外一部分就很有趣了:讲的是《尤利西斯》在英美两国屡遭批评、审查与封禁,以及这本书的拥趸们如何奋起抗争,为这本书争得自由。在这里,《尤利西斯》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条扯动书籍审查大网的爱尔兰狗鱼。

当局用禁令筑起一堵顽固、保守的柏林墙,刷上一层道德的标语,而编辑、出版社、律师和热心读者们就像是折返于两德之间的偷渡者,利用各种手段,一块块从墙上磕下砖块,最终凿出一个足以容纳一本书通行的大洞来。

凿墙的种种细节非常迷人,你很难想象这一群热心书迷走得能有多远,想出的主意能有多绝。有斟字酌句证明某一个单词并不色情的考据癖,有擅长在媒体上造势的营销大师,也有能在繁复法律条文中钻出漏洞的律师大状。

其中有些故事不乏黑色幽默。比如兰登书屋为了能够在法庭上控告政府禁止《尤利西斯》入境,让两个律师故意带着书从英国飞到美国,希望被海关没收,以此立案。结果海关人员压根没搭理,他们不得不主动暗示,海关还是没明白,律师逼急了,直接冲着脸喊了一句我们箱子里有违禁品!——与其说是抗争,倒不如说是一次狂欢式革命。

所以这本书的好看之处,与《尤利西斯》无关,而是那群有勇气、有手段、向往着阅读自由的阅读者们。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可以憧憬的机会。

最后表扬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如果你把封套拆下来,能看到书本的封面是一个全黑背景,中间摆放着九个关键人物的素描头像,不着一字,气质自来。

4.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

脑洞这种东西,固然是灵光一现的产物,但想象力必须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炸裂。这个「大量资料」的定义,不能局限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必须要大大超出去,超到你完全陌生、完全想不到的新鲜地方,才有可能迸发出灵感。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年我的主要兴趣放在了秦朝。大秦是一个值得反复琢磨的朝代,它在制度上的很多细节有着现代性意识,既与后世勾连,又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你深入扎进去,会发现在「暴秦」的标签底下,是一台泛着金属光泽、有着很多切面的复杂机械。

军功爵制度,是这台机械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大零件。它把整个秦国变成了一款升级游戏,驱动着国民们走上一条嗷嗷扩张之路。想了解秦国的社会运作源动力和国民性格,这个专题不可不了解。

朱绍侯先生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深度刚刚好。它介绍了军功爵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汉代的消亡。尤其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止阐释军功爵的社会意义,还仔细考证出这个体系如何运作——对于史学家们来说,前者是最重要的;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后者才是真正的素材宝库。看完这本书,读者基本上能对这个制度了然于胸,再去读其他秦代研究专著便有了一块基石。

这本书分成上编和下编。如果你想了解,又没时间细读的话,我推荐先看上编的《颁赐军功爵赏的程序及管理机构》、《军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下编的《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计首授爵」之弊与吕不韦、尉缭在秦统一战争中的贡献》这四篇,都是满满的干货,绝好的创作材料。光是「计首授爵」四字,就可以演化出一大堆小说桥段。

顺便说说写历史小说的事。

想在历史小说里写出一个时代的风骨,最简单的做法是文字里加入大量当时的称谓、器物、车马、服饰、用语等等,不过这只是硬件。真正要描摹入骨,得写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规则、价值观以及时人心态。

比如写三国,寡妇再嫁不算大事,不可混淆于明清礼教;写盛唐,武职社会地位尊崇,不可混淆于宋代重文风气;写魏晋世家,须重门第交往;写晚明军阀,得早点蓄养家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习俗,才是历史感的真正来源。

我最近看了一个唐代文,主角和一个竞争对手参加科举。主角买通考官,故意把对手父亲的名字加在题目里,对手一看,当即哭着放弃考试。唐代极重避讳,李贺因为自己爹叫晋肃,晋和进同音,他一辈子都不敢考进士。作者能想出这个桥段,说明是下过功夫的,大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倘若你要写个秦代题材的故事,军功爵这个话题,是角色们无论如何绕不开的。若有《军功爵制考论》摆在书架上保驾护航,自然心里就踏实多了。

对了,记住要买《军功爵制研究》,蓝皮的,这是年增订版。朱先生还有一版黄皮的《军功爵制考论》,有前者就不用买这本了。

5.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

书的名字来自于一则唐传奇《圆观》,讲的是高僧圆观历经三次转生,仍记得旧友,两人相见时圆泽吟诗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佛教理念如何潜移默化进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三生石上旧精魂》这个名字,寓意再贴切没有了。

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书有很多,白化文先生这本书专门探讨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考察古代文人在搞创作时,怎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佛教的文化基因加入文中,又做了哪些本土化的改造。

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比较、迁移、演化、重构的过程,对我来说正对胃口——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即将结束,推荐你26本知乎